在老年医学科的病房里,刘护工的职责本是照顾年迈病弱的老年患者。然而,当命运将一位特殊的“小病友”——患者孙女小雨(化名)的身影,投射进她的视线时,那职责的边界,便在无声的人性关怀中悄然溶解。
刘阿姨是科室里熟悉的护工,在为老人擦拭、喂药时,听闻了患者孙女小雨(化名)的困境——小雨(化名)是被精神疾病困扰的女孩,父母离异,父亲漂泊在外,唯一的依靠是同样羸弱的奶奶。当奶奶病倒住院,无力携她同行时,那一刻,一种超越雇佣关系的责任感在她心中升腾——“孩子一个人在家,怎么行?” 她主动请缨,将担忧化作行动,在获得许可后,踏上了寻找小雨(化名)的路途。
推开那扇家门,迎接她的景象令人揪心:孩子目光空洞,对呼唤置若罔闻。刘阿姨的心猛地沉下去,记忆里那个偶尔还能展露笑颜、能简单交流的小女孩,此刻只剩下令人心碎的沉寂。她没有犹豫,将这份沉重的牵挂带回科室,默默地,将照顾“孙女”的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。
然而,命运再次显露了它的无常。6月26日,精神疾病的阴霾骤然加剧,小雨(化名)陷入难以自控的躁动与恐惧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暴,刘阿姨没有退缩,用护工的专业素养,在她身边寸步不离。随后冷静地联系家属,协同医护人员做好应急准备。当精神专科医院的救护车呼啸而至,她已细心整理好小雨(化名)的随身物品,清晰记录下发病时的每一个细节——这份源自细致观察与深切关怀的记录,将成为后续治疗不可或缺的明灯。
去往专科医院的路途,她紧握着小雨(化名)因恐惧而颤抖的手。那紧握的掌心,传递的不仅是温度,更是无言的承诺:纵使世界喧嚣,此刻我与你同在。直到完成交接,看着医护人员接手,才悄然拭去额头的汗水。那汗水,是体力的消耗,更是心灵深处那份沉重关怀的无声流淌。
刘阿姨本可止步于病床前的工作,却选择让关怀的触角延伸至患者身后的家庭。在专业之外,那份源自心底的担当与责任,才是疗愈伤痛、守护一个家庭的珍贵力量。这份力量,提醒着我们所有人——守护的边界,永远可以因爱而扩展。
在老年医学科,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。这里收治的不仅是衰老的躯体,更是一个个负重前行的家庭:约30%老年患者需兼顾照护孙辈,15%面临“老养残”困境;医护常需化身“临时家属”——为独居老人联系社区帮扶,帮失智患者寻回走散子女;我们多走一步,就能为一个家庭兜住底线,这不仅是一份职责,更是医院对社会的一份公益承诺,让爱与希望在老年医学科里生生不息。
1、全人关怀模式:我们关注疾病背后的家庭生态链,从一纸医嘱到一顿热饭都是治疗;
2、多学科守护网:医生-护工-社工联动,既治心脏衰竭,也解“心债”困局;
3、社会减压阀:当老龄化遭遇空心化,我们是托住脆弱家庭的最后一张网。
“守护小雨这样的孩子不是份内事,但老年医学科的使命,本就是修补被岁月撕破的生命经纬。”刘护工的话道出所有同仁的心声。在这里,白大褂下跳动着共情的脉搏——因为真正的治愈,从不止于病房的四壁之间。(江洁 老年医学科)
校对:续丹丹 责编:鲍春晓 审签:凡 武